一棵樹周長是85釐米長度約5米,等多少立方呢?

一棵樹周長是85釐米長度約5米,等多少立方呢?


太簡單了,由周長求半徑,有半徑知道底面積,然後再求體積



一棵樹能告訴我們什麼


□閆學桃花心木的花,一朵就有大湯碗那麼大,是深深的橘色,碩大而鮮豔的花連成一片,美到令人暈眩,莫怪連鳥兒都要大聲地歌頌.
《桃花心木》一文呈現的正是一棵樹能够告訴我們的東西,入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册.
自然,樹本身不會說話,文字是通過一個種樹人之口告訴我們的.與一般的種樹人相比,林清玄筆下的種樹人十分奇怪:一是澆水的時間不固定,澆水的量也不一定;二是他似乎知道有些樹會莫名其妙地枯死,而面對枯死的樹卻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大驚小怪,而是從從容容地補種下去.面對種樹人的這種種奇怪的行為,讀者與作者一樣心中充滿了疑惑:
如果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是否就不會枯死了呢?…………當作者把這些疑惑向種樹人和盤托出的時候,種樹人的一番話十分樸素,但卻富有哲理:
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種樹人的這一番經驗之談,正是一棵長大的樹能够告訴我們的生命密碼:樹自己要學會在土地裏找水源,而不是一味地依賴種樹人的澆灌和培育.只有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紮根的樹,才能長成百年大樹.
由一棵樹的生長,作家聯想到人的成長:
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從一棵樹、一朵花聯想到一個人,從一粒沙、一滴水聯想到整個世界,是林清玄散文一貫的創作手法.其實,萬物同宗,這種聯想是極其自然的.借物喻人的手法在文學創作上雖然十分常見,但如林清玄這樣嫺熟、細膩而又毫無矯情之感的運用,又實在不是一般功力所為的.我想,林清玄的佛教背景使他看待世間萬物都充滿了理解,這種理解往往化為一種慈悲的情懷,在充滿溫情的目光中看到一種人生的智慧,給人以心靈的慰藉.
在這篇《桃花心木》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樹在不確定中汲取水分,拼命掙扎,在驕陽和荒野中艱難生存下來,這樣的樹就可以長成百年大樹.同樣,對一個人來說,在不確定中生活,就是要忍受許多無法預料的挫折和困難,在不斷的考驗和磨煉中走向成熟,這樣的人“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人怎樣才能長大,怎樣才能充滿智慧,怎樣才能堅強面對人世的風風雨雨,就要像一棵桃花心木那樣學會自己尋找水源,汲取養料,而不是依賴與被動的等待.這個被作者明明白白講出來的道理,是從桃花心木的生長中受到的啟發,由於種樹人的解釋,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認識,理解這個道理並不會有太大的難度.
這一板塊的教學,大致引導學生討論以下重點問題:
4.如果你是種樹人,請你對這些問題作出解釋,可參攷文字中的有關語句來回答.在討論過程中,理解種樹人的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語.
出示下列文字輔助學生理
——《飛翔的種子——現在的“桃花心木”》
你認可作者的感悟嗎?舉出生活中相關的人或事來證明你的觀點.
拓展相關文字:可連結出示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磚隙的番茄樹》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這種寫作手法.(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研室)



24公分長18公分高9公分寬一塊磚,要多少塊有一立方、是切牆的磚


0.24×0.18×0.09=0.003888(立方米)
1÷0.003888=257.2塊
理論上說是257塊,去掉灰縫以及損耗,大體的250塊左右.
如果是計算能占多少地方這麼算是可以的,還要加上空隙,如果是砌牆,還要看牆的厚度等等因素,像這樣的磚砌牆単磚牆還可以,雙磚牆就不太好安排的,實際與計算有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