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來歷和起源

漢字的來歷和起源




漢字的來歷起源
短點,把精華抽取出來,100字左右,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現時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西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漢字起源於仰紹文化時期,大約西元前4000年,西元前2000年開始進入字元積累階段,商代初期形成相當規模的文字體系[1].



漢字的來歷和起源,急用!
我要在課上用,今天就要,thank you very much!


漢字起源之謎
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了.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佈者.
我國老一輩的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郭沫若、於省吾曾認為,我國文字的產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紹文化,而我國的漢字形成過程,是在西元前3000年的中期.一種比較折中的意見,則認為我國文字“在人民中萌芽”為6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
近年,由於考古工作的迅速發展,已經為探討中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大量的新線索.1963年出版的《西安半坡》發掘報告,便初步指出仰紹文化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可能與文字起源有關.仰紹文化半坡類型的絕對年代約為西元前4000年左右.
1984年到1987年,在河南舞陽縣的賈湖遺址幾座墓葬中,出土了三片刻有符號的龜甲和一件有符號的石器.符號的形狀和商代甲骨文很相似.遺址年代要早於西元前5500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佈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奴隸社會早期出現的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蔔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漢字的來歷和起源.(200字左右)!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



漢字的來歷,起源,發展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佈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佈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佈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裏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資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况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資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複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資訊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現時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蔔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資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管道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强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中國古書裏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說倉頡看見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有的古書說,倉頡創造出文字後,由於洩漏了天機,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還有一種傳說,說倉頡觀察了鳥獸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啟發了他發明文字的靈感.這種種傳說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
從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國考古工作者多次發掘了半坡遺址(今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北),發現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創造了具有文字性質的劾劃符號和繪畫、雕塑、裝飾品等藝術作品.半坡人的刻劃符號多保留在彩陶上,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國文字.
近年來,中國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處遺址裏發現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個圖像文字,共發現了10多個單字.這些文字是按照實物的形狀描繪出來的,所以稱為“象形字”.字體的結構與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囙此,“象形字”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徵.
漢字的構成主要有三種方法:
象形法
這是形成漢字的最早方法,囙此創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寫成,“月”寫成,水寫成,牛寫成等等.這些象形字經過逐漸的演變,到後來都改變了原字的形體,變成了後來方正的字體,有的筆劃减少了,有的筆劃增添了,由不規則變成了有規則的字體.
會意法
象形字比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們不能表達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創造了另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