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歷史意義及現實意義; 還有分析《論語》中“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歷史及現實意義

分析“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歷史意義及現實意義; 還有分析《論語》中“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歷史及現實意義

翻譯出來就是“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但現在許多所謂“配套”資料上竟赫然寫著“我們今天的中學生學習,既要為己也要為人;既要獨善其身,也要服務社會”.這恐怕是對儒家這句名言的大誤解.
孔子肯定古代人的學習,所謂“為己”是說學習的終極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個真正的人,為了自己德行的提升.所謂“為人”是指學習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取悅於人或追名逐利.
後來這個觀點後來在儒家的一個大師荀子勸學篇中又得到了發揮和整個的解讀,什麼叫“古之學問為己”,說真正尊崇學問的人,遠古的遺風是學術為了人心靈的建樹,真正的人做學問為什麼?就像近的讀書,從小讀到大,無非是學會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學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有內心忠誠的公民,再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就是為了完成這麼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今天,孔子這句話還有很强的時代意義,這一語道盡當今許多學習的人身心俱疲的根源.為自家功名讀書,為美女香車讀書,為父母期待讀書,或者為祖國富强而讀書,都有點令人擔憂,都會使讀書變成一件悲壯的事情.應該為讀書而讀書,不迎合不功利,讀書是為了自我提升,自我娛樂,自建築心靈自由長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