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特點和各樣例子

文言文的特點和各樣例子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和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比較而來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彙兩方面:
(以下所述各項特點皆為舉例而未完備.)
語法特點
文言文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在詞類及詞序兩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話更多的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用作動詞:
「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驢》),名詞「蹄」在此做動詞「用蹄踢」.
「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名詞「王」在此做使動動詞「使……為王」.
名詞用作副詞,常與「然」(……的樣子)連用: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蒲松齡《聊齋志异》),名詞「犬」在動詞「坐」前作副詞「像犬一樣」.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與泉上者,醉翁亭也.」(歐陽修《醉翁亭記》,「翼」在動詞「臨」前作副詞「像翼(翅膀)一樣」.
賓語前置
目的:在疑問句和否定句中,若賓語為代詞,在句中地位易被疑問詞或否定詞稀釋.為了突出賓語,將其提前.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誰」、「孰」、「何」、「悉」等置於動詞之前: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嶽陽樓記》)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王曰:『縛者曷(通「何」)為者也?』」(《晏子春秋》)
在否定句中,用代詞作賓語時,一般都放在動詞前面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之也(《論語》)
與「以」連用的倒裝句: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即「以全石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
文言文中常見通假字,出現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觀原因,如一時想不起此字;也有客觀原因,如避諱等.
「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陶淵明《桃花源記》,「要」,通「邀」,邀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說」,通「悅」,喜悅.
「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熙」,通「嬉」,開玩笑.
[編輯]詞彙特點
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詞彙上有很大的差异.這個差异通常必須以詞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條列,才能完整表達.不過,有個特點可以概括性地觀察:文言文的詞彙較為簡潔,例如:相較於白話文的詞以雙音節為主,文言文中的詞以單音節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