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因素公式 請問單相電機銘牌上標注的功率因素cos-p為“1”是指電機本身(沒有電容)的功率因素,還是指配加電容補償後的功率因素.分相電容電機運轉電容公式C=350000*I/2P*f*U*cos-p;雙值運轉電容公式C=120000*I/2P*f*U*cos-p;與公式C=1950*I/U*cos-p有什麼出入(對與錯)?或者各局限於一種類型的單相電機,還是能够混用?兩者都能算出同一電機的配比電容容量.假如有一單相電容啟動電機(風閃),該用哪個公式.分相電容電機和普通單相電機的區別,它的應用實例 看一眼吧老哥

功率因素公式 請問單相電機銘牌上標注的功率因素cos-p為“1”是指電機本身(沒有電容)的功率因素,還是指配加電容補償後的功率因素.分相電容電機運轉電容公式C=350000*I/2P*f*U*cos-p;雙值運轉電容公式C=120000*I/2P*f*U*cos-p;與公式C=1950*I/U*cos-p有什麼出入(對與錯)?或者各局限於一種類型的單相電機,還是能够混用?兩者都能算出同一電機的配比電容容量.假如有一單相電容啟動電機(風閃),該用哪個公式.分相電容電機和普通單相電機的區別,它的應用實例 看一眼吧老哥


是指經過電容補償後的功率因數



如何理解“LC並聯電路諧振時候相當於開路,串聯的時候諧振相當於短路”
rt,正弦電流電路的穩態分析中的這個諧振情况我還是沒弄明白.
並聯或者串聯的時候迷糊啊.
串聯的時候相當於找個短線短接l和c,這個好理解.
並聯的時候相當於開路我就不懂了,如果是乾路上有個l和c並聯,諧振的時候相當於斷開?我看到有個題目解釋裡面諧振的時候乾路是有電流的啊.
求解上述的開路如何理解以及並聯的時候乾路電流如何求解,


並聯諧振時,分別看L和C,元件上都有電流,這兩個電流大小相等,相位相反.把L和C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電流為‘0’,與外電路沒有電流的交換,所以看做開路.



為什麼說串聯諧振是電壓諧振,而並聯諧振是電流諧振?
電流諧振時內部電流很大,是怎麼交換的,電壓諧振時內部電壓很高,是怎麼交換的,諧振時電感和電容是不是變成了一個元件,來阻礙特定頻率的電流的,還是電流分別流過電感和電容,然後再合成總電流的.


對於理想的L、C元件,串聯諧振發生時,L、C元件上的電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總電壓等於0(諧振阻抗為零).而並聯諧振發生時,L、C元件中的電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總電流等於0(諧振阻抗為無窮大).故有如題的稱呼.
無論是串聯還是並聯諧振,在諧振發生時,L、C之間都實現了完全的能量交換.即釋放的磁能完全轉換成電場能儲存進電容;而在另一時刻電容放電,又轉換成磁能由電感儲存.
在串聯諧振電路中,由於串聯——L、C流過同一個電流,囙此能量的交換以電壓極性的變化進行;在並聯電路中,L、C兩端是同一個電壓,故能量的轉換表現為兩個元件電流相位相反.
諧振時電感和電容還是兩個元件,否則不能進行能量交換;但從等效阻抗的角度,是變成了一個元件:數值為零或無窮大的電阻.



3的2X减1等於81,求X的值?
3的2X减1次方等於81,求X的值?


3的四次方等於81.所以2x-1=4所以x=2.5



關於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初二數學題
1.某校八年級兩個班的女生住若干間宿舍,若每間住4人,則3人無房住;若每間住6人,則空3間宿舍,並且還有一間宿舍住不滿.
2.把一堆蘋果分給x個孩子,如果每人分3個,則餘8個;如果前面每人分5個,則最後一人得到的蘋果數不足3個.
(請每個題寫出不等式組,急用)


共有x間宿舍
4*x+3



用圓上的十個數位,按順時針方向可以組成許多整數部分是一比特的循環小數,如:3.439897398……那麼這些數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最大:9.998874333
最小:3.334788999



一個數的9倍-9,等於這個數的6倍-6,這個數是多少


設這個數為x
9x-9=6x-6
9x-6x=9-6
3x=3
x=1
所以這個數為1



兩道初一數學填空題
1、一個數的相反數是-(負二又四分之一),另一個比它小I-3\4I的數的相反數是_____.
2、當b>0時,a,a-b,a+b的大小關係是______.


1、3/2(二分之三)
2、a-b



1+2+3+4+5+6+7+8+9+…+1000


(1+1000)×1000/2



已知20(x+2y)=15(y+3Z)=12(z+5x),則x:y
已知20(x+2y)=15(y+3Z)=12(z+5x),則x:y:z=___________
順便講講方法


(x+2y)/3=(y+3z)/4
(x+2y)/3=(z+5x)/5
化簡得
4x+5y=9z
-10x+10y=3z
解得
x=(5/6)z
y=(17/15)z
x:y=(5/6):(17/15)=25:34
y:z=17:15=34:30
x:y:z=25: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