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定義

科學的定義


中、西方科學定義
今天,中國哲學方法被拔萃出來以後,中國文化復興就成為當今主要的文化趨向.對於許多西方哲學方法從微觀認識得出的概念和定義,都要以中國哲學方法的宏觀認識重新去給以中國式的概念和“定義”.明了中、西方的科學定義是現時國人急需補足的重要常識.可以預見:中國現代科學將以中國哲學方法為指導誕生.



近代科學革命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論性概括和綜合.
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證實了麥克斯韋電磁波的存在.利用赫茲的發現,義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俄國的波波夫先後分別實現了無線電的傳播和接受,使有線電報逐漸發展成為無線電通訊.所有這些電器設備都需要大量的電,這遠遠不是微弱的電池所能提供的.1866年,第一臺自激式發電機問世使電流強度大大提高.70年代,歐洲開始進入電力時代.80年代還建成了中心發電站,並解决了遠距離輸電問題.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繼蒸汽機之後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電磁學的發展為這次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準備.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現被迅速應用於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歐美國家蓬勃興起.
19世紀,自然科學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物理學中一切基本問題在牛頓力學的基礎上都已基本上得到解决,科學家們給牛頓力學本來解釋不了的電磁現象虛構了一個物質承擔者--乙太.把電磁現象歸結為乙太的機械運動,他們認為整個物理世界都可以歸結為絕對不可分的原子和絕對禁止的乙太這兩種物質始原.
正當古典物理學達到頂峰,人們陶醉於“盡善盡美”的境界時,卻出人意料發生了一系列震驚整個物理學界的重大事件.首先是邁克耳遜和莫雷為了尋找地球相對於絕對靜止的乙太運動進行了著名的乙太漂移實驗,但實驗結果卻同古典理論的預測相反;在對比熱和熱輻射的研究中又出現了“紫外災難”等古典理論不可克服的衝突.古典物理學再次受到嚴重的挑戰,第三次面臨重大的危機.
十九世紀末,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穿透金屬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線.不久,貝克勒爾發現了放射性現象.居裡夫婦受貝克勒爾啟發,發現了釙、鐳的放射性,並在艱苦的條件下提煉出輻射强度比鈾强200萬倍的鐳元素.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電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傳統觀念,電子和元素放射性的發現,打開了原子的大門,使人們的認識得以深入到原子的內部,這就為量子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量子論是反映微觀粒子結構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與此同時,在對電磁效應和時空關係的研究中相對論產生了.相對論將力學和電磁學理論以及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運動聯系了起來.這是繼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以後的又一次物理學史上的大綜合.量子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是促成20世紀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理論基礎.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電子電腦的發明和應用是科技發展史上一項劃時代的成就.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的科技發明大都是延長人的四肢與感官功能,解放人的體力,而電子計算機卻是延長了人的腦的功能.它開始替代人的部分腦力勞動,在一定程度上物化並放大了人類的智力,極大地增强了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現在更是廣泛滲透和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當今時代,科技的發展日新月异,群體化、社會化、高速化的趨勢和特徵异常明顯,我們隨時可能面臨新的危機,新的挑戰,只要我們不斷開拓、不斷創新,科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近代科學革命的巨大的作用是什麼?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和標誌.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為世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機遇,日新月异的科學技術進步深刻地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當代社會生活和世界面貌.尤其是資訊技術的發展,使資訊資源已成為與物質資…



列舉近代科學革命的重大革命?


從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紀末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這次科技革命使社會生產力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以機器大工作代替工廠手工業,使人類進入機器時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發生的,以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它把社會的工業化提高到一個嶄新階段,使社會生產力進入電力時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於20世紀中期,以原子能、電子電腦和太空科技的發展為主要標誌.人類面臨的這一新科技革命,將使世界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它以資訊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為前沿,以電腦技術、生物工程科技、雷射技術、太空科技、新能源科技和新材料技術的應用為特徵,把人類社會推進到資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