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爾係數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恩格爾係數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恩格爾係數
簡介
恩格爾係數(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
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新增,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簡單地說,一個家庭或國家的恩格爾係數越小,就說明這個家庭或國家經濟越富裕.當然數據越精確,家庭或國家的經濟情况反應也就越精確.
公式
恩格爾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變動百分÷比總支出變動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對總支出的比率(R1)

食物支出變動百分比÷收入變動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對收入的比率(R2)
注意:R2又稱為食物支出的收入彈性.
恩格爾定律是根據經驗數據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變數都是常數的前提下才適用的,囙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變動問題時,還應當考慮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飲食業和食物本身結構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家庭的食物支出新增.只有達到相當高的平均食物消費水準時,收入的進一步新增才不對食物支出發生重要的影響.
恩格爾係數是根據恩格爾定律得出的比例數,是表示生活水準高低的一個名額.其計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額÷總支出金額x100%=恩格爾係數
除食物支出外,衣著、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樣在不斷增長的家庭收入或總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時期後,呈遞减趨勢.
恩格爾係數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準高低的一項重要名額,一般隨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準的提高而下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別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
2008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7.9%;農村居民家庭為43.7%.
恩格爾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一定趨勢.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間的相關關係,用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來說明經濟發展、收入新增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程度.眾所周知,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准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佔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新增,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况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轉移.囙此,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係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係數就越小.
應用
國際上常常用恩格爾係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準的狀況.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在我國運用這一標準進行國際和城鄉對比時,要考慮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費品價格比價不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异、以及由社會經濟制度不同所產生的特殊因素.對於這些橫截面比較中的不可比問題,在分析和比較時應做相應的剔除.另外,在觀察歷史情况的變化時要注意,恩格爾係數反映的是一種長期的趨勢,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絕對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動中求得長期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