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電阻一定的時候,電流與電壓關係的探究實驗中,為何選擇定值電阻而不選擇小燈泡?

在探究電阻一定的時候,電流與電壓關係的探究實驗中,為何選擇定值電阻而不選擇小燈泡?


在探究電流跟電壓的關係時需要【控制電阻】不變.
這是因為燈泡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工作的,而燈絲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改變燈泡兩端的電壓時,燈泡的發光強度發生變化的過程中,燈絲的電阻變化十分明顯.
但定值電阻的阻值在實驗過程中基本保持不變.



用電流錶、電壓表測電阻和測小燈泡功率這兩個實驗中,都需要獲取多組電壓和電流的值.在
測電阻實驗中,進行多次量測的目的是為了計算待測電阻的__,從而减少實驗__,在的電功率實驗中,進行多次量測的目的是為了分別量測小燈在__下的功率,並同時觀察小燈的亮暗變化,從而探究小燈的___之間的關係


測電阻實驗中,進行多次量測的目的是為了計算待測電阻的(平均值),從而减少實驗(誤差),在的電功率實驗中,進行多次量測的目的是為了分別量測小燈在(不同電壓)下的功率,並同時觀察小燈的亮暗變化,從而探究小燈泡的(亮暗與實際電功率)之間的關係.



小華做了量測小燈泡電阻實驗後,想到能否測一測一隻電壓表的電阻.請你幫他想一想如何量測,並畫出電路圖


串聯一個電流錶,加上電壓,用電壓表讀數除以電流錶讀數即可.



將一燈泡直接接到電源上,燈泡的功率為100W,用一個電阻與燈泡串聯後接到同一電源上,燈泡的功率為81W,則電阻上的功率是()
A. 19WB. 9WC. 10WD. 1W


當燈泡直接接到電源上時,電路圖如圖1所示;當一個電阻與燈泡串聯時,電路圖如圖2所示;∵PL=100W,PL′=81W,∴由圖1、2可得:PLP′L=I21RLI22RL=(I1I2)2=100W81W=10081,解得:I1I2=109,∵電源的電壓不變,∴I1I2=R+RLRL=109,解得:R=19RL,由圖2可得:PR=I22R=I22×19RL=19×PL′=19×81W=9W.故選B.



已知AB是⊙O的直徑,CD是弦,AB=10cm,點A、B到直線CD的距離分別為1cm和7cm,則弦CD的長為()


包括兩種情况
1.當點C和點D在AB的同側時,CD=6cm
2.當點C和點D在AB的异側時,CD=8cm



已知:圓O的半徑為25,弦AB平行CD,且AB=40cm,CD=14cm,求AB和CD間的距離.


很簡單,圓心到弦AB的距離:(25^2-20^2)^(1/2)=15cm圓心到弦CD的距離:(25^2-7^2)^(1/2)=24cm所以弦AB到弦CD的距離:24-15=9cm(同側)或24+15=39cm(圓心兩側)給出具體計算過程了



在圓o中,弦AB=40cm,弦CD=48cm,且AB平行於CD,.
在圓o中,弦AB=40cm,弦CD=48cm,且AB平行於CD,若圓o的半徑為25cm,求AB與CD的距離.
大案應為8或22


首先,連接OC.OD,作OM垂直CD於M,則在直角三角形OCM中,OC=25,CM=48/2=24,根據畢氏定理,求得OM=7.然後,同理連接OA.OB,作ON垂直AB於N,根據畢氏定理算出ON=15.最後,把ON-OM=15-7=8,距離為8.
,那就說明弦AB,弦CD可以分佈在同一邊和不同邊,同一邊答案為15-7=8,不同邊答案為15+7=22,做法同理.
沒考慮周全哦~不好意思了!



在圓o中,弦AB=40cm,弦CD=48cm,且AB平行於CD,若圓o的半徑為25cm,求AB與CD的距離.


設AB,CD中點為M,N
OM^2=OA^2-AM^2=25^2-20^2=125 OM=5根號2
ON^2=OC^2-CN^2=25^2-24^2=25 ON=5
因為AB平行於CD
所以B與CD的距離為OM+ON=5+5根號2cm



在半徑為25cm的⊙O中,弦AB=40cm,則此弦和絃所對的弧的中點的距離是多少?


畫圖我畫不了,你自己畫啊.
連結該弦一端點與圓心,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畢氏定理,算出圓心到弦中點到圓心的距離是15cm,所以此弦和絃所對的弧的中點的距離是:25-15=10cm



在直徑為50cm的圓O中,弦AB=40cm,弦CD=48cm,且AB平行CD,則AB與CD間的距離為()
A. 8cmB. 12cmC. 22cmD. 8cm或22cm


如圖,當AB與CD在直徑的一側時,則在Rt△AOF中,OA=25cm,AF=20cm,∴OF=15cm.同理OE=7cm,∴平行線AB與CD的距離為15-7=8cm;當AB與CD不在直徑的同一側時,則其距離為15+7=22cm.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