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道數學畢氏定理題 已知在B港有兩漁船甲船和乙船同時出發,若甲船沿北偏東60度的方向,以每小時8海裡的速度前進,乙船沿南偏東30度方向航行,船速為每小時9海裡,兩小時後,甲船到達M島,乙船航至P島,請估計一下M島與P島之間的距離.

有一道數學畢氏定理題 已知在B港有兩漁船甲船和乙船同時出發,若甲船沿北偏東60度的方向,以每小時8海裡的速度前進,乙船沿南偏東30度方向航行,船速為每小時9海裡,兩小時後,甲船到達M島,乙船航至P島,請估計一下M島與P島之間的距離.

根號(18的平方+16的平方)

一道數學畢氏定理題 若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分別為a b c c是斜邊若m=a+b-c用含m的式子表示該三角形面積與周長的比值並證明

1.面積S=a*b/2
2.周長L=a+b+c
3.又畢氏定理有a^2+b^2=c^2
即(a+b)^2-2ab=c^2,代入m+c=a+b,有(m+c)^2-c^2=(m+2c)*m=2ab
S:L=ab:2(a+b+c)=(m+2c)*m:4(m+2c)=m/4

符合畢氏定理的勾股數 如3\4\5等

k(m^2-n^2)
2kmn
k(m^2+n^2)
任取正整數k,m,n代入即可

畢氏定理很重要,能給我幾組勾股數嗎?

3,4,5;
5,12,13

數學畢氏定理 已知在△ABC中,AB=1,BC=根號二,AC=根號三,那麼AC邊上的中線BD的長為____

根據畢氏定理的逆運算得:
角B=90度,
根據定理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是斜邊的一半
所以得出BD=1/2AC=2分之根號3

畢氏定理數學 在RT三角,已知

設a=t b=2t
a^2+b^2=c^2
5t^2=25 t^2=5 t=√5
a=√5

我國古代數學家趙爽的“勾股圓方圖”是由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與中間的一個小正方形拼成的一個大正方形(如圖所示).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積是13,小正方形的面積是2,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分別為a、b,那麼(a+b)²的值是看清楚了小正方形面積是2!不是1!急求!

∵大正方形的面積13,小正方形的面積是1,
∴四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和是13-1=12,即4×二分之一ab=12,
即2ab=12,a2+b2=13,
∴(a+b)2=13+12=25.

2002年8月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大會會標取材於我國古代數學家趙爽的《勾股圓方圖》,它是由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與中間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個大正方形(如圖),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積是13,小正方形的面積是1,直角三角形較短的直角邊為a,較長的直角邊為b,那麼(a+b)2的值為() A. 13 B. 19 C. 25 D. 169

(a+b)2=a2+b2+2ab=大正方形的面積+四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和=13+(13-1)=25.
故選C.

如圖,在Rt△ABC中,∠ACB=90°,CD⊥AB於D,AC=3,AB=5,則AD的長為() A. 9 5 B. 5 C. 16 5 D. 5 9

在Rt△ABC中,根據畢氏定理,得:BC=4.
再根據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得:
CD=AC•BC
AB=12
5.
在Rt△ACD中,根據畢氏定理,得:AD=
32−(12
5)2=9
5.
故選A.

中國最早的數學著作是?

《周髀算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數學典籍,成書時間大約在兩漢之間(紀元之後).也有史家認為它的出現更早,是孕於周而成於西漢,甚至更有人說它出現在紀元前1000年.
《九章算術》約成書於西元紀元前後,它系統地總結了我國從先秦到西漢中期的數學成就.該書作者已無從查考,只知道西漢著名數學家張蒼、耿壽昌等人曾經對它進行過增訂删補.全書分做九章,一共蒐集了246個數學問題,按解題的方法和應用的範圍分為九大類,每一大類作為一章.
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數學的蓬勃發展時期,計有《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等算學著作問世.
》、《海島算經》等10部數學著作.所以當時的數學教育制度對繼承古代數學經典是有積極意義的.
西元600年,隋代劉焯在制訂《皇極曆》時,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等間距二次內插公式;唐代僧一行在其《大衍曆》中將其發展為不等間距二次內插公式.
賈憲在《黃帝九章算法細草》中提出開任意高次幂的“增乘開方法”,同樣的方法至1819年才由英國人霍納發現;賈憲的二項式定理係數錶與17世紀歐洲出現的“巴斯加三角”是類似的.遺憾的是賈憲的《黃帝九章算法細草》書稿已佚.
秦九韶是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1247年,他在《數書九章》中將“增乘開方法”加以推廣,論述了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並且例舉20多個取材於實踐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為十次方程).16世紀義大利人菲爾洛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另外,秦九韶還對一次同餘式理論進行過研究.
李冶於1248年發表《測圓海鏡》,該書是首部系統論述“天元術”(一元高次方程)的著作,在數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尤其難得的是,在此書的序言中,李冶公開批判輕視科學實踐活動,將數學貶為“賤技”、“玩物”等長期存在的士風謬論.
西元1261年,南宋楊輝(生卒年代不詳)在《詳解九章算法》中用“垛積術”求出幾類高階等差級數之和.西元1274年他在《乘除通變本末》中還敘述了“九歸捷法”,介紹了籌算乘除的各種運算法.西元1280年,元代王恂、郭守敬等制訂《授時曆》時,列出了三次差的內插公式.郭守敬還運用幾何方法求出相當於現在球面三角的兩個公式.
西元1303年,元代朱世傑(生卒年代不詳)著《四元玉鑒》,他把“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四元高次聯立方程),並提出消元的解法,歐洲到西元1775年法國人別朱(Bezout)才提出同樣的解法.朱世傑還對各有限項級數求和問題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得出了高次差的內插公式,歐洲到西元1670年英國人格裡高利(Gregory)和西元1676一1678年間牛頓(Newton)才提出內插法的一般公式.
14世紀中、後葉明王朝建立以後,統治者奉行以八股文為特徵的科舉制度,在國家科舉考試中大幅度消减數學內容,於是自此中國古代數學便開始呈現全面衰退之勢.
明代珠算開始普及於中國.1592年程大位編撰的《直指算法統宗》是一部集珠算理論之大成的著作.但是有人認為,珠算的普及是抑制建立在籌算基礎之上的中國古代數學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演算天文曆法的需要,自16世紀末開始,來華的西方傳教士便將西方一些數學知識傳入中國.數學家徐光啟向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學習西方數學知識,而且他們還合譯了《幾何原本》的前6卷(1607年完成).徐光啟應用西方的邏輯推理方法論證了中國的勾股測望術,囙此而撰寫了《測量异同》和《勾股義》兩篇著作.鄧玉函編譯的《大測》〔2卷〕、《割圓八線錶》〔6卷〕和羅雅穀的《測量全義》〔10卷〕是介紹西方三角學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