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角形ABC中,(等腰三角形),AB=AC,角BAC=120度,AD垂直於AC,若AB的平方=3,則BC 圖形是一個大等腰三角形,大三角形有個小等腰三角形ADB,A為頂點.D為BC上的一點.

在三角形ABC中,(等腰三角形),AB=AC,角BAC=120度,AD垂直於AC,若AB的平方=3,則BC 圖形是一個大等腰三角形,大三角形有個小等腰三角形ADB,A為頂點.D為BC上的一點.

作DE垂直於AB.E是垂點(在AB上)
由於是ABD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AE=BE=2分之根號3
因為角ABD=30度
所以根據餘弦定理,BD=AD=1
因為AD=1 且 角ACD=30度
所以根據正弦定理CD=2
所以BC=BD+CD=3

在鈍角三角形ABC中,若AB=AC,D是BC上一點,AD把△ABC分成兩個等腰三角形,則∠BAC的度數為(  ) A. 150° B. 124° C. 120° D. 108°

設∠ABC為x.
(180°-x)÷2+x+2x=180°
解得x=36°
∴180°-36°×2=108°.
故選D.

如圖,點A B C D在圓O上,角ADC=角EDB=60度,求證:三角形ABC為等邊三角形 沒有圖,不好意思,可以的話自己做一下吧,對不起了

點E是AB,CD的交點.
由∠ADC=60°,又∠ADC=∠ABC,
∴∠ABC=60°,
同理:∠EDB=60°,又∠EDB=∠BAC,
∴∠BAC=60°,
∴△ABC為等邊三角形.

如圖,在△ABC中,AB=AC,以AB為直徑的⊙O交AC與E,交BC與D.求證: (1)D是BC的中點; (2)△BEC∽△ADC; (3)BC2=2AB•CE.

證明:(1)∵AB是⊙O的直徑,
∴∠ADB=90°,
即AD是底邊BC上的高
又∵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D是BC的中點;
(2)∵∠CBE與∠CAD是

DE所對的圓周角,
∴∠CBE=∠CAD,
又∵∠BCE=∠ACD,
∴△BEC∽△ADC;
(3)由△BEC∽△ADC,知CD
CE=AC
BC,
即CD•BC=AC•CE,
∵D是BC的中點,
∴CD=1
2BC,
又∵AB=AC,
∴CD•BC=AC•CE=1
2BC•BC=AB•CE,
即BC2=2AB•CE.

如圖,等邊三角形ABC的三個頂點都在⊙O上,D是 AC上任一點(不與A、C重合),則∠ADC的度數是______度.

∵△ABC是等邊三角形
∴∠B=60°
∴∠ADC=180°-60°=120°

三角形ABC的三個頂點在圓O上且角ACB的外角平分線交圓O於E,EF垂直BD於F 探索EO,與AB的位置關係,並證明. 當三角形ABC的形狀發生改變時(BF+CF)/AC的值是否發生改變?若不變,求出該值,若改變求出該範圍

(BF+CF)/AC不會改變
這個定理的內容是阿基米德折弦定理,內容和這個差不多
你只要連線BE和CE,作EM垂直AC於點M
然後證明△AEM和△BEF全等就可以了
這樣會得到結論AF=BF
所以BF+CF=AM+CM
所以(BF+CF)/AC=1,保持不變.

已知:如圖,△ABC中,AC=BC,以BC為直徑的⊙O交AB於E點,直線EF⊥AC於F.求證:EF與⊙O相切.

證明:連線OE,CE,


∵BC為圓O的直徑,
∴∠BEC=90°,
∴CE⊥AB,又AC=BC,
∴E為AB的中點,又O為直徑BC的中點,
∴OE為△ABC的中位線,
∴OE∥AC,
∴∠AFE=∠OEF,
又EF⊥AC,∴∠AFE=90°,
∴∠OEF=90°,
則EF為圓O的切線.

已知圓的半徑為4,a、b、c為該圓的內接三角形的三邊,若abc=16 2,則三角形的面積為(  ) A. 2 2 B. 8 2 C. 2 D. 2 2

∵a
sinA=b
sinB=c
sinC=2R=8,
∴sinC=c
8,
∴S△ABC=1
2absinC=1
16abc=1
16×16
2=
2.
故選C

半徑為1的圓內接三角形面積為0.25,

問什麼?

求半徑為20的圓的內接三角形的邊長和麵積(求準確值) 正三角形忘說了

是個不定值,有無窮解.
★你現在補充了,就可以解了:
∵圓內接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該三角形的中心是外接的圓心,即中心到各頂點的距離等於外接圓的半徑
∴正三角形的中心到頂點的長等於=20
這個中心也是正三角形的重心,重心到一邊的距離等於到頂點的一半長,就等於10
∴總共正三角形的高等於:20+10=30
於是:正三角形的邊長=2/3√3×30=20√3(20根號三)
正三角形的面積=1/2×20√3×30=300√3